目前分類:經典教育教材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【原文】孟武伯(1)問孝,子曰:父母唯其疾之憂(2)

【注釋】 (1)孟武伯:孟懿子的兒子,名彘。武是他的謚號。 (2)父母唯其疾之憂:其,代詞,指父母。疾,病。

【譯文】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。孔子說:對父母,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。(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。)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【原文】 孟懿子(1)問孝,子曰:“無違。(2)”樊遲(3)御(4),子告之曰:“孟孫(5)問孝于我, 我對曰無違。”樊遲曰:“何謂也。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”

【注釋】 (1)孟懿子:魯國的大夫,三家之一,姓仲孫,名何忌,“懿”是謚號。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。 (2)無違:不要違背。 (3)樊遲:姓樊名須,字子遲。孔子的弟子,比孔子小46歲。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。 (4)御:駕馭馬車。 (5)孟孫:指⋯⋯孟懿子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 子曰:“吾十有(1)五而誌於學,三十而立(2),四十而不惑(3),五十而知天命(4),六十而耳順(5)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(6)。”

【註釋】 (1)有:同“又”。 (2)立:站得住的意思。 (3)不惑:掌握了知識,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。 (4)天命: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。 (5)耳順:對此有多種解釋。一般而言,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。 (6)從心所欲不逾矩:從,遵從的意思;逾,越過;矩,規矩。

【譯文】 孔子說:“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;三十歲能夠自立;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;五十歲懂得了天命;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,不覺得不順;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。”

【評析】 在本章裏,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。這一過程,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,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。就思想境界來講,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: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;五十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,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;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。在這個階段中,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。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,有合理因素:第一,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不能一下子完成,不能搞突擊,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,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。第二,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,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,而不是勉強去做。這兩點對任何人,都是適用的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 2.3 子曰:(1)之以政,齊(2)之以刑,民免(3)而無恥(4),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(5)

【注釋】 (1)道:有兩種解釋:一為引導;二為治理。前者較為妥貼。 (2)齊:整齊、約束.(3)免:避免、躲避。 (4)恥:羞恥之心。 (5)格:有兩種解釋:一為;二為


【譯文】 孔子說: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,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,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,卻失去了廉恥之心;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,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,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,而且也就守規矩了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【原文】 子曰:“為政以德(1),譬如北辰(2),居其所(3)而眾星共(4)之。”
【注釋】 (1)為政以德:以,用的意思。此句是說統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治,即“德治”。 (2)北辰:北極星。 (3)所:處所,位置。 (4)共:同拱,環繞的意思。
【譯文】 孔子說:“(周君)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,就會像北極星那樣,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,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。”
【評析】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“為政以德”的思想,意思是說,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,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。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,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。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,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,而非嚴刑峻法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【原文】 子曰:“不患(1)人(2)之不已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【注釋】 (1)患:憂慮、怕。 (2)人:指有教養、有知識的人,而非民。
【譯文】 孔子說:“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,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。”
【評析】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。有的解釋者說,這是孔子安貧樂道 、不求名位的思想。這種解釋可能不妥。這不符合孔子一貫的主張。在孔子的觀念中,“學而優則仕,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。這里的潛臺詞是: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,也使別人了解自己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(1)有道(2)而正(3)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”

【注釋】 (1)就:靠近、看齊。 (2)有道:指有道德的人。 (3)正:匡正、端正。

【譯文】 孔子說:“君子,飲食不求飽足,居住不要求舒適,對工作勤勞敏捷,說話卻小心謹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。”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 有子曰:“信近(1)于義(2),言可復(3)也;恭近于禮,遠(4)恥辱也;因(5)不失其親,亦可宗(6)也。”

【注解】 (1)近:接近、符合的意思。 (2)義: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。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。這個標準就是“禮”。 (3)復:實踐的意思。朱熹《集注》云:復,踐言也。” (4)遠:音yuan,動詞,使動用法,使之遠離的意思,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。 (5)因:依靠、憑藉。一說因應寫作姻,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。 (6)宗:主、可靠,一般解釋為“尊敬”似有不妥之處。

【譯文】 有子說:“講信用要符合于義,(符合于義的)話才能實行;恭敬要符合于禮,這樣才能遠離恥辱;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,也就值得尊敬了。”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 有子曰:“禮(1)之用,和(2)為貴。先王之道(3),斯(4)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(5)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【注釋】 (1)禮:在春秋時代,“禮”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。孔子的“禮”,既指“周禮”,禮節、儀式,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。 (2)和:調和、和諧、協調。 (3)先王之道:指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,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。 (4)斯:這、此等意。這里指禮,也指和。

【譯文】 有子說:“禮的應用,以和諧為貴。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,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。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,有的時候就行不通。(這是因為)為和諧而和諧,不以禮來節制和諧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 子曰:“父在,觀其(1)志;父沒,觀其行(2);三年(3)無改于父之道(4),可謂孝矣。”

【注釋】 (1)其:他的,指兒子,不是指父親。 (2)行:音xing,指行為舉止等。 (3)三年: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,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,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。 (4)道: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,無論好壞、善惡都可以叫做道。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,表示善的、好的東西。這里表示“合理內容”的意思。

【譯文】 孔子說;“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,(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),要觀察他的志向;在他父親死后,要考察他的行為;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,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。”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【原文】曾子曰:慎終(1)追遠(2),民德歸厚矣。

【注釋】
(1)慎終:人死為終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。舊注曰:慎終者喪盡其哀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 子曰:"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"

【注釋】 " 道:治理。 乘(勝): 軍隊基本單位,兵車一輛,兵士100人。"

【譯文】 孔子說:治理國家應該事事認真,時時誠信,處處節約,關心群眾,及時抓住發展機遇。

08-道千乘之國...  
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原文】 子曰:“君子(1),不重(2)則不威;學則不固(3)。主忠信(4)。無(5)友不如己者(6);過(7)則勿憚(8)改。”

【注釋】 (1)君子: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,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。 (2)重:莊重、自持。 (3)學則不固:有兩種解釋:一是作堅固解,與上句相連,不莊重就沒有威嚴,所學也不堅固;二是作固陋解,喻人見聞少,學了就可以不固陋。 (4)主忠信:以忠信為主。 (5)無:通毋,“不要”的意思。 (6)不如己: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。另一種解釋說,“不如己者,不類乎己,所謂‘道不同不相為謀’也。”把“如”解釋為“類似”。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。 (7)過:過錯、過失。 (8)憚:音dan,害怕、畏懼。

【譯文】 孔子說:“君子,不莊重就沒有威嚴;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;要以忠信為主,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;有了過錯,就不要怕改正。”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【原文】:子夏(1)曰:「賢賢(2)易色;事父母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(4)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」(《論語•學而第一》)

【註釋】
(1)子夏:姓卜,名商,字子夏,孔子的學生,比孔子小44歲,生於公元前507年。孔子死後,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。

小展老ㄙ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